贺兰山下的惊世发现
1991 年,在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,一场意外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和文化界。这座始建于西夏时期的佛塔,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矗立,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。然而,1990 年 11 月 28 日,不法分子的贪婪之手伸向了它,为了盗取可能存在的文物,他们竟然炸毁了这座珍贵的古塔,方塔轰然倒塌,只留下一片废墟,让人心痛不已 。
展开剩余87%次年 8 月 10 日至 9 月 7 日,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组织力量,对方塔废墟展开了细致的清理发掘工作。在这片被破坏的遗迹中,考古人员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物的珍视,小心翼翼地搜寻着每一个可能有价值的线索。终于,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,西夏文佛经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重见天日。一同出土的,还有其纲要《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科文》,以及两部解释性著作《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广义文》《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解生喜解补》 。
此次出土的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原书共五卷,目前能见到的是第三、四、五卷,加上《科文》一卷、《广义文》(下半) 一卷、《解补》第一、二、三、五卷,总共九卷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理论上应完整保存在塔内的文献如今却缺失了几卷,至少《本续》前两卷至今不知所踪,甚至连残片都难觅其踪,究竟是在那场爆炸中被炸得粉碎,还是被不法分子盗走后隐匿起来,至今仍是未解之谜。
神秘的西夏文佛经
当考古人员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,这些古老的经书展露出了它们独特的面貌。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的完本有着封皮和扉页,封皮左上侧贴有刻印的长条书签,书签上的西夏文字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,书名外环以边框,更显庄重。封皮纸略厚,呈现出土黄色,那是岁月沉淀的颜色,封皮里侧另背一纸,仔细观察,会发现有的纸竟是佛经废页,背时字面向内,仿佛在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。
翻开经书,全页版框纵 30.7 厘米,横 38.0 厘米,四界有子母栏,栏距上下 23.5 厘米,无界格,半面左右 15.2 厘米,这种布局严谨而规整。版心宽 1.2 厘米,无象鼻、鱼尾,上半为书名简称,下半为页码,而页码的形式丰富多样,有汉文、西夏文、汉夏合文三种,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文化的交融。每半面十行,每行二十二字,每字大小 1 厘米左右,通篇字体繁复、周正、秀美,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心血,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,字迹依然清晰可辨,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精湛的印刷技艺 。
木活字印本的铁证
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的出土,不仅仅是发现了几部古老的经书,更重要的是,它为木活字印刷术的历史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 。在 1996 年 11 月,经文化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,这部经书被确认为木活字印本,成为了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木活字版印本实物,这一发现,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。
那么,专家们是如何判定它为木活字印本的呢?从墨色上看,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的文字墨色浓淡不匀,深浅不一。这是因为在木活字印刷中,每个活字都是独立的,很难像雕版印刷那样,将所有的字都雕刻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,使得印刷时墨色均匀一致 。就像古代的工匠们在排版时,由于活字的材质、大小、磨损程度等因素的影响,导致在蘸墨和印刷过程中,墨色出现了差异 。这种差异,在雕版印刷中是很难出现的,因为雕版是一整块木板,墨色的传递相对更加均匀 。
再看字形,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中的文字或正或斜、字体大小不一、笔画有粗有细、同一页面相同之文字风格迥异,甚至还有部分倒字现象。在同一页面中,同样一个西夏文字符,不同刻工刻出的字丁,呈现出了正体、斜体、笔画粗细不同、文字大小有别的情况。而倒字现象的出现,更是活字印刷的典型特征之一。据学术界统计,这部经书中出现了八处倒字,有的在文献正文之内,更多出现在版心页码上,且主要为汉字 。在古代的印刷过程中,排版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,稍有不慎,就可能出现活字倒置的情况 。而雕版印刷是将整页文字雕刻在一块木板上,不存在活字倒置的问题。
在版式方面,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也有着独特的特征。板框栏线交角处缺口较大,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衔接、留有缺口 。这是由于在木活字印刷中,排版时需要将一个个活字排列在版框内,栏线是后来拼接上去的,很难做到严丝合缝 。随意改变版式也是其特点之一,《本续》卷五第 35 页,以一栏线代替书口,左右版面各增加一行,改全书每半页 10 行的版式为每半页 11 行 。这种灵活的版式调整,在雕版印刷中是很难实现的,因为雕版一旦刻好,版式就固定下来了 。字与字之间多不相交、相触,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,书中有一些合文相交的情况,即将两个字符合刻在一个字丁上,这主要出现在版心的页码上 。
还有一个关键的证据,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不少页面残留隔行竹片的印痕 。元代王祯在介绍木活字印刷流程时,讲到 “造板木作印盔,削竹片为行”“排字作行,削成竹片夹之” 。这些隔行的竹片如果处理不好,印刷时便会留有不成行的印痕 。而在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中,恰好出现了这样的印痕,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它是木活字印本 。
文化交融的结晶
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不仅仅是一部木活字印本的佛经,更是文化交融的结晶 。它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,这一事实本身就体现了西夏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。在西夏,佛教信仰极为兴盛,党项族最初信仰原始宗教,北迁后逐渐接受了佛教,尤其是在建立政权后,在皇室的大力倡导和推崇下,佛教确立了其主流地位 。
西夏积极与周边的吐蕃等地区进行文化交流,藏传佛教的经典被引入西夏,并被翻译成西夏文,以便更广泛地传播 。在翻译的过程中,西夏的学者们不仅将藏文的经文转化为西夏文,还融入了西夏本土的文化元素 。这种文化的融合,不仅体现在文字上,还体现在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阐释上 。西夏的佛教文化,既有藏传佛教的神秘深邃,又有西夏本土文化的质朴豪放,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,西夏在文化传播和融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。它处于中原文化、藏传佛教文化、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,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。西夏通过翻译佛经、传播文化等方式,将不同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,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。在西夏,不仅有藏传佛教经典的翻译,还有中原地区的儒家经典、史书、兵书等被翻译成西夏文 。这种文化的多元性,使得西夏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。
守护与传承
由于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具有极高的历史、文化和科学价值,它被列为中国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 。如今,它被妥善保存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,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 。研究所为其提供了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,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,避免因环境变化对经书造成损害 。同时,还安装了先进的安防系统,24 小时监控,确保经书的安全 。在研究方面,众多专家学者投身其中,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对经书进行深入研究 。通过数字化技术,将经书的内容进行高清扫描和存储,方便学者们进行研究和分析,也能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这部珍贵的经书 。
传承和研究西夏文化遗产,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。西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。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的发现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夏文化的窗口 。通过对它的研究,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西夏时期的宗教信仰、文化交流、印刷技术等方面的情况 。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,文化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 。西夏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,对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。我们应该加大对西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力度,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夏文化,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。
发布于:江苏省